内凹门脸,灰色主调,“老川办餐厅”下面,两只元气满满的功夫熊猫直身玉立,憨态中带着几分侠气,“守护”着家乡的生意,令人一望而知——这里是四川,这里和巴蜀文化相关。
这个场景,出现在北京东二环内建国门内大街贡院头条5号——北京人大多知道、外地人进京常去打卡的热门网红“老川办餐厅”门前。这里,中午候客、晚上排队,堪称火爆。每天迎来送往着络绎不绝的各国、各省的客人,传统川菜的魅力,经由这里不胫而走,声名远播。
而在“老川办”人的记忆里,一位难求、排队等候的场景自从2003年非典过后,就已经是很常见的了,历经20年不衰。
5月28日,央视法语频道《美食大搜索》播出了“老川办餐厅”的采访,这家2023年度米其林榜单必比登推荐餐厅又乘着法语的“翅膀”,飞向了欧洲的食客们。
镜头里的李强,白衣白帽,和颜悦色,边操作边做着介绍。他乡音未改的四川话,翻译成了法语,有一种特别的混搭感。从蜚声京城到闻名海外,“老川办”成了一个历久弥新的川菜代表,尤其是在坚持传统川菜方面,成为业内现象级的餐厅,引人垂注。
从成都到北京,从厨师到总厨到总经理
脱下厨师服的李强,笑容可亲,气质温和,交流起来十分愉快。在平和的讲述中,他对川菜的浸淫感悟、尊重敬业如清泉流淌,令人感受到老手艺人的虔敬和赤诚。
李强今年55岁,是成都双流人,已在老川办餐厅工作31年,担任厨师长却已有28年,让人赞叹。他说:“我父亲是一名教师,家里也没人当厨师,我当厨师是一个意外,但我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做好这一行。”1989年,家人眼中调皮的李强为了证明自己的上进心,考取了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,同班45位同学中的*高分。1990年,在参加一次世界烹饪大赛中,他被选中为史正良等4位成渝两地川菜大师做实习生。在那两个多月中,他的勤奋、刻苦和机敏让川菜大师们印象良好,纷纷教他烹调技术、独门秘笈,让他快速成长。1991年,他成为同学中**进入省蔬菜饮食服务公司蜀苑酒楼工作的毕业生,也开启了他迄今33年的从厨生涯。1993年,业务上冒尖的李强被借调到四川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招待所筹备组。1995年,省驻京办招待所餐厅开业,也就是如今鼎鼎大名的老川办餐厅。随之一同亮相的李强,也很快从厨师成长为厨师长——那年他26岁,意气风发正青春。“老川办还是经历了好几年打磨,生意起起伏伏、时好时坏”,李强说,接手厨师长后,他在心里悄悄确定了一个目标:吃川菜,到川办。
李强和团队们不断打磨着厨艺,在生意起伏中找不足、练内功,尽力使出品更稳定、更可口。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,“老川办”神奇地生意火爆起来,并一直保持兴旺势头至今,以“川办大食堂”之名,成为*早的网红餐厅。有美食家对此感言说,“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,川菜的食材安全、味型丰富、价格亲民,成为流行菜系是必然趋势。”李强作为行政总厨兼任餐饮公司总经理,一肩两挑,将这间声名日隆的餐厅塑造成出品稳定、物美价廉的网红打卡地。
20多年间,“老川办”接待的天南海北的客人不计其数,光顾过的全球政要商贾也十分寻常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忠诚顾客。有一位常姓客人对“老川办”相关人士说:“我吃川办的菜24年了”。他回顾当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德企上班,因为离“老川办”近,中午、晚上都在这儿吃,持续了5年,还有专门的“饭搭子”,每月交钱,专人管理。他的德国老板到北京的**餐饭一定是在“老川办”,并且还把宫保鸡丁带到了德国总部。“如果邀请德国人吃饭,一定要点的一道菜就是宫保鸡丁!德国总理到成都时,还专门向川菜师傅学习了如何做宫保鸡丁,这道菜在德国非常受欢迎。”常姓客人回忆着这段特殊的缘份,后来他接待德国车企老板时安排了川菜和火锅,美味的愉悦让对方很快确定将整车生产基地落在成都……
这样难忘的记忆和反馈,“老川办”时常听到,也极大地鼓舞了李强和同事们。美食社交的魅力,让他们更加珍视演绎美味的机会,更加深入地诠释“越是民族的、地方的,就越是世界的”。
传统老菜的核心秘码:食材+特产+调料+味道
如今,“吃川菜,到川办”已为许多北京人接受,顾客中北京人占比约70%,外地和外国顾客约占30%。“老川办”连续多年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,2023年达到2800万元——这又是一个逆向的亮点,在消费降级、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,“老川办”不但稳住了,还实现了增长。这着实令人更加好奇,“老川办”是怎么做到的呢?
破解“老川办”的长红之谜,李强给出的答案可以说是“大道至简”——平时在各处都有散见,但却在他的独特经历和视角中,有了根本的、哲学意味的答案。
先说较重要的——食材,新鲜。四川素称“天府之国”,在2280年前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滋养下,成都平原的土壤被形容为“插根枝条都能成活”。四川因此物产丰富。在李强看来,春、夏、秋三季食材,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出产差别不大,但在冬季时令蔬菜中,四川却特色鲜明而突出。例如在隆冬至春初出产的儿菜、青尖、豌豆尖、青笋、白芹菜、棒棒菜、侧耳根等,就是四川所特有的,充满了清鲜滋味的蔬菜,川菜“以清鲜见长”的特点概括即来自于这些食材。在“老川办”,长期且仍将坚守的食材原则,一是不用预制菜,二是不用冻品,都是当天清晨现买现洗现切现腌现煮的食材。“老川办”平均每天要切40斤牛肉、70斤猪臀尖“二刀肉”,都是当天送到的新鲜肉。
再说次重要的——特色,川产。老川办餐厅一直致力于做好四川各地市州的名菜和名小吃,在北京其他餐厅吃不到的菜品,如凉山的腊肉,成都的樟茶鸭,广汉的缠丝兔,什邡的板鸭,广元的灰鸡,南充的凉粉等。各地市州的名小吃,如叶儿粑,冻粑,蒸粑各种小吃。必须正宗,做到位,传承好,使客人记住四川民间老百姓的这些家常风味菜品和小吃,简单纯朴、亲民而不失大体的菜肴,让客人记住“老川办”的味道,别具一格。
又说更重要的——调料,川造。通过四川驻京东办举办“川货进京”活动,“老川办”与一批优质四川调味品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李强认人为,只有正确使用四川原材料和四川调味料,才能根本解决好正宗“川菜”这个问题。李强说。对于川菜离不开的“川菜之魂”——豆瓣酱,“老川办”坚持用鹃城牌郫县豆瓣,一家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。花椒则选用汉源产“大红袍”,比起其他产地*突出的特点是既麻又香。“川菜用川料”在此地充分体现,“地道川味”也因此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核心要素放在*后——调味,综合。川菜味型复杂,掌握难度大。比如鱼香肉丝、宫保鸡丁,北京几乎大小餐馆都做,但配料和味道五花八门,“严重影响川菜名誉”。李强解析,一道菜品是否正宗需要把握关键的几个要素,比如回锅肉,应选后臀尖“二刀肉”,煮肉至八分熟,应当天煮,当天炒,新鲜才好吃。刀功标准为2毫米。再比如夫妻肺片是成都名菜,通常以牛头皮、牛心、牛舌、牛肚、牛肉为主料,进行卤制,而后切成薄如纸片,巴掌大小。再配以辣椒油、花椒面等辅料制成。红油浇在上面。其制作精细、色泽美观、质嫩味鲜、麻辣浓香,非常适口。关键是刀功、卤制和调味。“我的体会,就是把经典川菜按标准,用传统方法做到**”,李强说。
传统川菜受欢迎的哲学:中庸之道与搭配之妙
北京办招待所有限公司董事、总经理杨荣亮向法国食客介绍说,历史上四川盆地上发生过六次大的移民活动,不同地区的人入川,都把自己家乡的饮食习惯带入四川,造就了川菜包罗万象的特点。地理环境和气候也决定了地方出产,进而影响地方饮食,“或许你已经发现,川菜*大的特点就是热情有活力,正如四川人一样。”
目前,“老川办”长年输出的菜品有200多道,麻婆豆腐、宫保鸡丁、回锅肉等都是长盛不衰的“当家菜”。由于是专业出身,李强特别爱在工作之余,去看各种烹饪、营养和食品工程等类书箱,对照实践,从中体会“菜理”。例如,为什么回锅肉要用“二刀肉”?李强说,这是因为切成两毫米厚的“二刀肉”在加热后,会因为油脂和猪皮受热不均而发生卷曲,形成“灯盏窝”,而许多人常用的五花肉则无法“起灯盏窝”。并且,辅料蒜苗要用红皮蒜苗,才会更清香,与回锅肉的脂香中和,形成咸鲜风味。
从“菜理”出发,探究川菜的哲学,与许多川菜大师和文化学者所见相同,李强认为,川菜的*大特点,在于味道——这个味道起源于蜀人“尚滋味,好辛香”,善用香辛料,在明代与传入的辣椒相逢,就演变成了辣椒、花椒的麻辣合奏。“川人喜欢吃麻辣,但更多是吃清鲜、醇浓并重的菜品”,这样,到餐厅用餐的客人选择性就很大了。
李强在央视节目中,展示了一道他自创的菜——老麻剑门灰鸡。选用一年半左右的剑阁灰鸡,剁块焯水,用油煸炒鸡块,然后放入特制的酱料和高汤中炖煮,转入高压锅中煮12分钟。川菜讲究荤素搭配,以莴笋片垫底,铺上鸡肉,热油激发出青花椒的香味,麻味瞬间扑鼻而来。
李强说:“老麻剑门灰鸡源自于火锅鸡,也叫红烧鸡。这个鸡来自广元剑阁县。*大特点就是鸡肉瘦又香,因为是走地土鸡嘛。”“现在我感觉青花椒主要用于重庆火锅,区别于汉源产红花椒,汉源花椒有点带油香,青花椒的清麻香很特别。”
说川菜怎么能不说辣椒?在李强看来,川菜怎么能少得了辣椒?他展示了辣子牛肉的烹饪过程——将牛的前腰、肉质*嫩的牛瓜条切丁,每块1.5厘米见方,加调料抓拌均匀,让牛肉充分入味儿,再加淀粉和胡椒。牛肉内有丰富味汁,外面裹满淀粉。接着下入油锅炸,让淀粉锁住水分,是牛肉外脆里嫩的关键。炸至表面焦黄,即可捞出。再加入红花椒和青花椒,倒入牛肉丁稍微翻炒,麻味和香味借着热油渗入牛肉粒中,“但还不够刺激”,加入二荆条辣椒和七星椒,大火爆炒。加盐调味,不断翻炒,*后撒上花生、芝麻、葱花、油炸鲜薄荷叶,这道热烈鲜艳、勾人味蕾的菜就完成了。“必须掌握好时间和火候,炒太久容易煳,时间不够,不够香。”李强介绍得很详细,川菜有个原则,叫“辣而不燥,麻而不苦,肥而不腻,荤素搭配”。“川菜是很大众、亲民的菜,所以说,越是地方的民间菜,越是世界的菜,越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菜,越是可以传承的菜。”川菜常见有24种味型,每种味型都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,才能*后沉淀下来。川办餐厅要在麻辣的基础上,“把老菜做正宗,新菜做地道,而又不失传统。”
在当代,川菜的流行和受欢迎,与川军出川,在全国乃至全球打工、创业、生活有关,庞大的川军带动了川菜出川。“其实川菜的味道,是在吸收、融合了全国各地的味道之后,又进行了在地化提炼,形成了川菜24个大味型、若干个小味型的味道宝藏,大家都能接受”,李强认为川菜味道的精髓是中庸——“非常中国的味道哲学”,意即什么味道都有影子,又各种味道为我所用,融入“我”中,形成了“以清鲜见长,以麻辣著称,百菜百味,一菜一格”的川菜精要。
在“老川办”工作31年,李强也做31年老川菜,现在还要每天切肉、炒菜,哪里缺人补哪里。配合+搭配,就像他对川菜荤素搭配、食材组合“菜理”的理解一样,搭配艺术,也是川菜妙不可言的组成部分。以鱼香肉丝为例,传统的作法是加冬笋丝、木耳丝,以前冬笋丝不能随时提供,有的厨师将其换成青笋丝,就大打了折扣,这些年又开始回归正统,用冬笋丝来搭配,效果就比青笋丝好。有业内人士问他:都说现在的食材、调辅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川菜怎么样做好?在他眼里,这是一道动态辩证题。他说曾看过一篇文章,开门见山地问:为何在宋代,羊肉只有皇帝能吃上?答:受当时寒冷气候影响,过去的羊都不易生存,皇帝不用理会只管吃羊肉,可是其他人就吃不上了。他给提问者留了一道题:请关注气候对餐饮行业的影响,来观察川菜的变化。
李强是位工作狂,每年只休息十几二十天,其余时间都在餐厅。他每年休假会回成都,看望父母和亲友,也特别喜欢去吃成都的苍蝇馆子,学习和体悟流行川菜的逻辑和“菜理”是什么。他说,餐厅每天接待七八百人,菜的出品还很稳,后厨算上洗碗、择菜的在内只有45人,做到很不容易。李强说,在餐厅老总主张下,进行了变革——一是将过去的一灶、二灶制改为主厨制,核心是几组人员同时操作,通过固定菜品、固定厨师、固定火眼,流水线操作,来达到技术纯熟、调味精准,实现稳定出品。二是推进标准化,进行了扁平化管理。实行分段管理,有点像小承包,这使每个菜品从进货、到配菜、到炒菜,*后端到客人桌上,一气呵成。优点是解决了:菜品不稳定问题,投诉变少了。更加节约原材料、调料,改变了以前原材料没人管的问题,使所有材料,*大限度物尽其用。落实了菜品成本内控考核,包括“谁做的,成本是多少,节约了多少原材料”等。解决了分工问题,让互相推脱的现象从此消失。“想拿效益奖,每组成员都得努力把菜品做好,关心营业额,关心成本。”李强用新办法彻底改变了国有老餐厅的顽疾。
在北京人眼里,老川办餐厅不是现在才红,也不是短暂红火,它是老而弥坚又生机勃勃的。“老川办”能不能百年长存?李强说,“老川办餐厅”的名字,其实是顾客给取的,代表着认可和怀旧,“川菜是四川人的乡愁,我希望它的生命力不断地壮大、丰厚,*终实现‘世界的川菜’。”
(编辑:田道华)